当别人制造出所谓的“义务”,并强加于我们身上时,我们该怎么做?我们该如何抵抗压力,避免因他人对于“礼貌”及“责任感”的错误认知而受到剥削?美国心理学大卫·西伯里在经历数百案例后,坚信拒绝别人的“邪恶自私”、捍卫自...
“我没有资格享有美好生活。”“只有你才能给我快乐!”“你怎么就是不听我的呢?”“为何我总是不开心?”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自己和别人发出类似的声音,其实这是个人的信念系统、沟通方式和情绪管理能力出现了问题。阅...
●《真实的幸福》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集大成之作,是央视《读书》栏目连续五天力荐的作品,是每一个人提升幸福感不可不读的经典作品。●过去的几十年,心理学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心理疾病,而且做得不错——我们...
“意识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几千年,脑科学的普及与人工智能的兴起让意识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尽管大量突破性的研究不断改写着关于大脑的科学,但人们对意识的困惑始终存在。认知神经科学之父迈克尔·加扎尼加集结...
快乐、悲伤、嫉妒和敬畏这样或那样的情感体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素材。它们通常被认为过于私密,以至于科学不能解释,与此同时又对我们理解认知活动并非不可或缺,而被人所忽略。但斯宾诺莎和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对此并不...
我们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对各方如潮水般涌来的信息,我们常常难辨真假是非,不可避免地形成一些错误的认知。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类本就是非理性的,信息的传播常常会利用这些弱点大做文章。本书中,牛津大学知名科普专家格...
20世纪50年代的大创伤造成西班牙人口向城市流动,乡村逐渐空心化。作者以极富文学性的语言,从历史、文化的建构中,呈现乡村的面貌,描写它是怎样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摇摆,从而失去了它真正的面目。更有意义的是,当初离开乡村的那...
在日本,1980年,有家庭主妇的家庭是1114万户,如今双职工家庭则达到了1000万户以上;2015年,男性的终身未婚率为23.4%,女性为14.1%;2015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31.1岁,女性初婚年龄为29.4岁,男女平均初婚年龄比1990年均推迟3岁;近年...
本书根据德文原始文献,以科学史中最为著名的爱因斯坦为例子,围绕爱因斯坦最重要的几项科学贡献,讲述爱因斯坦在研究中出现的“错误”。从错误的角度对爱因斯坦的科学工作做的探讨,同样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对人们更好地理解爱...
如今,程序员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由代码创造的新世界。作者在这本书中对程序员的世界进行了人类学意义上的思考:他们是谁?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世界中什么才称得上伟大?什么才能让他们停下来思考?程序员是当今世界颇有影响力...
麻省理工学院的智慧导师50年甚至100年后仍不过时的睿智和洞见人类如何学会与创新和新技术共存?自车轮的发明者不厌其烦地向人解释一辆独轮车可以承载比一个人还重的东西以来,人类其实一直在万分不愿地适应新技术的发明...
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南腔北调”的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维系了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本书将大众熟悉的31个趣味话题分成八大版块,解读其内在的语言学原理;又从每一个话题延展开来,阐明同一话题在不同方言的流变,铺陈出一幅...
凯恩斯曾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到20世纪末,科技水平将足够进步,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会缩短至15小时。但如今,人们在工作上花费了更多时间。你的工作对世界做出贡献了吗?2013年,大卫·格雷伯在《谈谈“狗屁工作”现象》一文中提...
《学做工》是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第一部分是生动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写,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彻的理论分析。作者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
对于一篇优秀的文章来说,比起鬼斧神工的技法,更难得的是其实中独一无二的精神内核。写作是人类表达自我的最简单的方式之一,想要写得优秀,那么写你想读的文章即可!人气专栏作家田中泰延用这样的“佛系”写作方法赢得了500...
熊太行说“三言”,说的是古人的故事,却仿佛能看到我们自己。因为这些故事里的人物,本来就是你,是我,是芸芸众生。“三言”描绘的是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故事里的人物,追求富贵,向往爱情,维护社会正义,讲究知恩图报……这些故事里,充...
本书围绕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传播学现象,选取了16位享誉世界的传播学大师,把他们的观点以一种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的方式介绍给读者。本书以课堂演讲的方式,让每位传播学导师来讲解自己的传播学理论。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
教育、教学和教学法都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没有博士学位或证书,并不意味着你无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本书旨在教会你如何学习,如何指导别人学习。如何灌输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和发现的心态。如何让孩子和学生保持主动性并持续...
本书1987首次出版,作者朱迪丝·贝尔是英国开放大学、华威大学、利兹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课题组专家,大英帝国员佐勋章获得者,毕生致力于成人教育及高等教育发展。本书是在她超半个世纪的科研和教学经验中锤炼而成,是美国...
“最好的历史学家,是最有偏见的历史学家”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奠基人,赖肖尔眼中的美国与日本赖肖尔一生与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日本视为他的第二个祖国。在这部自传里,赖肖尔用他的生花之笔描绘了孩提时代在日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