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任何在學校或職場與他人打過交道的人都可能會有這樣的印象:不少人對自己的認知偏離了客觀事實。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對這種現象展開了深入研究,並與賈斯汀·克魯格共同提出了“鄧寧-克魯格效應”(即“達克效應”)。該效應揭示了一些十分有趣的自我認知現象,比如:在一項任務中,表現差勁的人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比實際情況更加優秀,而表現優秀的人會傾向於低估自己的表現。在本書中,鄧寧教授全麵總結了關於自我認知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為何我們在個人能力和品性兩個方麵會傾向於形成認知偏差,並揭示了避免這些認知偏差的途徑。
本書第一部分討論了人們關於自我能力的錯誤評價,並探索了為何人們經常認識不到自己的能力不足和性格缺陷。第二部分討論了人們關於自己品格的錯誤評價,並探索了人們為何傾向於認為自己比實際更具獨特性、為何對自己的道德品質傾向於做出不切實際的樂觀判斷,以及為何沒能預先得知情緒對他們的選擇和行動所具有的影響。
作者簡介
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現為密歇根大學心理學教授。2021年,斯坦福大學發布了心理學領域作品被引用次數排行榜,鄧寧教授名列前茅(前2%)。
他的研究主要關注人類錯誤信念背後的心理機製。他在自己最為人所熟知的著作中指出,人們傾向於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前景持有不受客觀證據支持的樂觀判斷——這一現象對健康、教育、工作和經濟交流等具有重要影響(即“達克效應”)。
目錄
第1章泰勒斯的悲歎:神秘莫測的自我評價/001錯誤自我觀的證據/005
本書脈絡/014
第2章無知是福?為何人們無法看出自己能力不足?/019
日常生活中的病覺缺失症/022
能力不足者的意識:經驗研究/025
不同意見/028
能力不足者存在元認知缺陷的證據/031
其他不同意見/036
妨礙自我洞察的其他過程/041
小結/050
第3章能力的線索:評價表現時不完善的元認知過程/053
本章主題/054
源自外顯推理的信心/057
源自流暢性的信心/071
從總體到具體的信心:采用既定的自我觀/079
小結/088
第4章最好的老師?為何經驗和反饋未必能帶來洞察?/089
從經驗中學習:對若幹資料的分析/091
為何反饋無效?/092
監控反饋時的錯誤習慣/100
小結/113
第5章虛假的獨特性:那些使人們認為自己很獨特的品質/115
可控性/118
關於比較性評價的題外話/127
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130
可觀察性/133
小結/141
第6章總而言之:對不明確因素的自利性解釋/143
特質定義的模糊不清/145
采用自利性特質定義的原因/151
橫向不明確性與縱向不明確性/155
後果/158
小結/161
第7章最起碼的體麵:道德優越感錯覺/163
道德高地/165
令人頭痛的謎團/169
為何得出錯誤的自我評價?/176
自我認知有何好處?/188
道德優越感錯覺的影響/191
小結/198
第8章個人之外:為何準確的自我預測需要洞悉情境狀況?/201
正確認識情境的重要性/202
情緒層麵/214
低估物主身份的影響/224
對稟賦效應缺乏了解/230
小結/233
第9章有關自我映象的思考:神秘莫測的自我洞察及其他/235
主題與變化/237
自我評價的固有困難/238
被忽略的智慧之源/245
總結/250
貫穿本書的問題/251
自我評價總是錯誤的嗎?/251
正確評價自我的一個例子/253
錯誤的自我評價真的如此不利嗎?/256
糾正錯誤的自我觀/267
小結/272
小珠峰/273
參考文獻/275
······
最後修改:2025 年 11 月 25 日
© 允許規範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