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判断的正误,决定事情的成败;思考的好坏,决定人生的高度】
有时我们第一时间给出答案,却忽略了更重要的条件……
有时我们明明准备充分,却在关键节点做了错误选择……
过快的思考往往会让我们陷入思维偏差与情绪陷阱——是时候学会给思考“踩刹车”了。
小聪明的人“反应快”,成大事的人“想得深”。
掌握“慢思术”,让每个决定都正确而有远见,工作不失误、情绪更稳定、判断更精准。
【《思考,快与慢》实践版!日本亚马逊、Bookmeter No.1热门话题书】
读《思考,快与慢》,你会知道思维有两种模式。“系统一”反应快,凭直觉和经验判断,但往往导致错误;“系统二”逻辑严谨、深思熟虑,能处理复杂问题,做出高质量决策,但耗能巨大,“天生懒惰”,需要一定技巧才能唤醒。
读《慢思术》,你才能真正学会如何用“系统二”的“慢思考”改变结果。本书将手把手带你驯服那个平时总是闯祸的思维方式,真正掌握“慢思考”这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生的技术。
【10堂沉浸式思维课、52道颠覆直觉的训练题,超清醒的引导、超生动的例子、超上瘾的练习】
10堂循序渐进的课程,用对话和提示一步步带你慢下来,抓住那些容易忽略的细节,想得更透彻。
52个贴近日常的问题,从生活小事到重要选择,都能让你看清思维里的盲点,并找到更稳妥的答案。
例子鲜活,练习有趣,让你越学越清醒,越练越上瘾,放下书也会忍不住把方法用到生活里。
【极具代入感的对话形式,五个环节详细拆解问题,用邪修的方法让你“疯狂长脑子”】
全书采用“对话体教学”形式。你会进入一个由“植原老师”、总是想当然的职场新人“早杉”和逻辑清晰的前辈“文殊”组成的三人学习小组。早杉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化身,总是凭直觉犯错,问出我们心中最想问的问题。文殊是我们理想中的榜样,总能用清晰的逻辑指出思维的误区。植原老师就是我们的私人教练,用一个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我们思考,而不是直接灌输答案。
每一课都遵循着“问题→答案→慢思术技巧→要点总结→进阶知识”的闭环结构,确保你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步走”思考法,多想一分钟,比别人走得更稳、更远,看得更透】
为什么真正聪明的人,往往懂得“慢慢想”?
如何避免“想当然”的陷阱,识别思维偏差?
如何通过慢思考,找到更清晰、更踏实的答案?
如何借助科学化的思维工具,激发创造力与洞察力?
书中提供了“三步走”流程,助读者在重要时刻临危不乱,找到人生破局的最佳解答。
给直觉踩刹车:有意识地否定第一个念头。对自己说:“有没有可能,不是这样?”
反复确认条件:像侦探一样,把所有已知条件再熟悉一遍,不放过任何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线索。
开放可能性,多角度思考:在找到看似合理的假设之前,坚持不懈地多方思考。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日]植原亮
1978年生于日本埼玉县。
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哲学博士,现为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情报学环副教授,曾为关西大学综合信息学系教授。
主要研究课题为“科学哲学”,探究当科学技术的应用延伸到人类的身上时,会产生什么道德哲学问题;以及这些技术又将如何影响社会的运行,并改变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目录
前言:为什么聪明人都“慢慢想”?本书内容
本书的使用方法
第1课:什么是“慢思考”?
1先试着否定一下“第一时间冒出的想法”
2怀疑自己,反复确认条件
3克服从知识延伸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
临别前的一幕联想与幽默
第2课:两种思考模式
1“快思”与“慢想”如何协作
2为什么飞盘的飞行轨迹可以被预测?
3试着用两种系统思考道德问题
临别前的一幕道德会随时代变化吗?
第3课为什么会“妄下结论”?
1谨慎思考“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2“看似合理”背后的陷阱
3记忆鲜活的事情未必代表真相
临别前的一幕巧妙影响“直觉”,减少乱丢垃圾行为
第4课:关于语言,更要“慢慢想”
1语言,简单却强大的工具.
2把含糊不清的语言说清楚
3把奇怪的主张看穿
4把诡辩的把戏戳穿.
临别前的一幕积极去做“别人不喜欢做的事”
第5课了解因果关系,能提高思考的质量
1别执着于某一个原因
2为什么因果关系很重要?
3因与果,或许恰恰相反
4把“慢思术”当“读心术”
临别前的一幕便利的神话
第6课:巧妙处理容易混淆的因果关系
1区分“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
2训练找出共同诱因
3尝试验证魔咒或都市传说
4因果关系的总结
临别前的一幕直觉与诅咒之间的隐秘联系
第7课:思考崭新的方法
1什么是两难?
2寻找第三选项——应对策略
3避免不想要的结果——应对方法
4放弃选择——应对方法
临别前的一幕体会两难的问答
第8课:找寻真正的原因
1只要改变一个条件
2设计实验的技术
3培养统一条件的想象力
临别前的一幕道德与两难
第9课:三个迅速提升思维精度的方法
1选出调查对象
2准备足够的样本
3质疑安慰剂效应
临别前的一幕比较时,“对象”的选择同样重要
第10课避免被吊诡的事情蒙骗——综合练习
1识别个人经验谈的真伪
2从科学角度思考伪科学、反科学
3利用“慢思术”对抗阴谋论
4思考的品质保证
结语:最后,真正的问题
参考书目:五部精选书籍,修习进阶版“慢思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