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量人有效休息指南》封麵

內容簡介

總是覺得很累;不論睡多久都感到困倦;光是去上班已經筋疲力盡;周末懶散度日,到了工作日反而更累…… 在繁忙的生活中,如何擺脫低能量狀態,快速恢複100%的精力? 醫學博士、日本康複協會代表理事片野秀樹指出,疲勞是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未病”,也是一種大腦發出“必須休息”的警告信號。然而,休息不等於什麼都不做,更不等於睡覺,傳統的休息方式隻能將精力恢複到50%的狀態。 本書強調,有效休息的關鍵在於以不同的休息方式提升活力,形成“活動—疲勞—休息—活力”的正向循環。從分析疲勞現狀、解讀五大壓力源與疲勞真相,到提出生理、心理、社會層麵三大休息類型與七種休息策略,本書給出了應對身體勞累與大腦疲勞的科學方法,是一本寫給疲憊現代人的有效休息指南。

作者簡介

片野秀樹 醫學博士,日本康複協會代表理事,日本VENEX公司執行董事。曾任東海大學研究生院醫學研究科研究員、東海大學健康科學部研究員、東海大學醫學部研究員、日本體育大學體育學部研究員,現任博慈會老年病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日本未病綜合研究所休息學講師。目前在日本恢複協會,致力於普及休息學,消除公眾對休息的誤解並提高相關素養。編著書籍包括《休息學基礎:將預防疲勞應用於健康指導》。

目錄

封麵
版權信息
前言
第1章 80%的人正處於疲勞狀態 日本人の8割が疲れている
疲勞人群在過去25年裏顯著增加
疲勞導致巨額經濟損失
年輕女性最疲勞
越是年輕,白天就越困
隻工作不休息是美德嗎?
說不出口的“太累了,我要請假”
日本人真有想象中那麼累嗎?
不同國家的人如何休息?
在休息方麵,日本是發展中國家
休息的重要性仍未被充分認識
疲勞的方式今非昔比
僅憑放鬆身體無法消除疲勞
了解“適應—疲勞模型”
可怕的過度訓練綜合征
職場人士沒有休息教練
(專欄)疲勞檢查清單
第2章 科學解讀疲勞的真相 科學でわかった!疲労の正體
什麼是疲勞?
疲勞是疾病的預警信號
對疲勞放任不管會導致慢性疲勞
恢複能量的方法
疲勞感是身體發出的警告
疲勞感可以被掩蓋
功能飲料和咖啡為什麼能緩解疲勞感?
持續掩蓋疲勞的後果就是“慢性疲勞綜合征”
疲勞的根源是壓力
壓力源無處不在
引發疲勞的五種壓力源
壓力導致免疫係統紊亂
疲勞會引發內分泌係統疾病
壓力也會導致血糖水平升高
自主神經紊亂是最早顯現的疲勞信號
了解自主神經是消除疲勞的捷徑
自主神經的總能量
保持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至關重要
疲勞的四種類型
免疫係統紊亂時人容易生病
(專欄)疲勞的原因不在於乳酸
第3章 七大最佳休息方式 最高の「休養」をとる7つの戦略
擺脫“活動→疲勞→休息”的無限循環
在日常循環周期中注入“活力”
何為超量恢複理論?
敢於給自己適當施加負荷
提升活力、有效增加負荷的方法
從被動休息轉向主動休息
休息學定義的七種休息方式
生理型休息1:休閑
生理型休息2:運動
將泡澡的水壓化作休息的工具
38~42℃的泡澡水能有效消除疲勞
生理型休息3:營養
“飯吃八分飽”是否真的能延長壽命?
吃甜食無法緩解疲勞
酒精反而可能成為疲勞的源頭
心理型休息1:親密交往
親近自然可以緩解疲勞
心理型休息2:娛樂
心理型休息3:創作與想象
社會型休息:切換環境
最重要的是將七種休息方式結合起來
休息方式的組合全靠創意
可以嚐試改變睡覺的地方
千萬不要過於貪心
我的主動休息記錄
我的壓力應對清單
(專欄)調整衣物也能消除疲勞
第4章 僅靠睡眠是沒辦法休息好的 眠るだけでは休養にならない
睡眠是活力之關鍵
睡眠的複合型功能
關於睡眠,依舊謎題重重
在電車上睡覺時為什麼會靠向旁邊的人?
非快速眼動睡眠少會導致癡呆症嗎?
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定會睡眠不足嗎?
“充電小歇”以15分鍾為宜
“灰姑娘時間”是偽科學?
為了高效休息,不要睡太久
調整自主神經也能提升活力
三種調節睡眠的方法
夜間不適合沐浴在強光下
第5章 開啟新的休息方式吧 新しい「休み方」を始めよう
即便工作還沒告一段落,也要先稍事休息
接下來可能會很辛苦,所以提前休息一下
改在周六打開日程本
碎片時間最適合休息
記錄疲勞感
秉承休息時相互體諒的精神
逐步推廣工作間歇時間製度
職場開始發生變化
轉變觀念:該休息時就好好休息
因疲勞而休息並不是裝病
(專欄)疲勞是未病

最後修改:2025 年 11 月 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