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AI众神时代》以“二战”前后的“科学大神时代”为背景,聚焦计算机起源与AI觉醒的关键历程。书中全景式还原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曼哈顿计划等历史现场,串联起图灵、冯·诺伊曼、奥本海默等科学巨匠的传奇——他们用数学与代码,在氢弹的硝烟与计算机的轰鸣中,悄然点燃了数字宇宙的第一把火。
作者乔治·戴森依托父亲弗里曼·戴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学者)的独家口述,披露了大量未公开的科技秘辛:从ENIAC的真空管如何诞生,到MANIAC计算机如何同时为氢弹计算与探索人工生命;从冯·诺伊曼对数字宇宙的预见,到图灵对“机器灵魂”的哲思。书中更揭示了冷战时期的科技博弈如何塑造今日AI的雏形——那些在计算机上运行的早期“数字生命”实验,恰是今天大模型与生成式AI的远古回响。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技术编年史,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冯·诺伊曼的存储程序计算机与当代云计算共鸣,当巴里切利的“基因代码”实验与AI自主进化形成呼应,我们得以窥见数字宇宙从0到1的创世密码,以及AI时代人类必须面对的伦理之问。这是一部写给所有对“我们从何处来,又将向何处去”好奇者的启示录。
作者简介
乔治·戴森
※美国著名科技史学家和非虚构类图书作家,研究方向包括技术与物理环境的演变及社会学。作品包括研究数字计算和通信系统的《机器中的达尔文主义》(Darwin among the Machines)、与太空探索相关的《猎户座计划》(Project Orion)以及研究阿留申人海豹皮船发展演变过程的《海豹皮船》(Baidarka)。
※TED演讲人。曾在学术机构、企业和技术会议上广泛发表演讲,话题涉及计算的历史、算法和智能的发展、通信系统、空间探索等,讲述了技术在现代社会演变的历史背景,并在科技和互联网发展方向等问题上,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理念。
※撰稿人。经常为《科学美国人》《自然》《福布斯》《发现》《连线》等杂志撰稿。
目录
重磅赞誉中文版序从人类主导的时代走向机器主导的时代
前言数字宇宙的诞生
第一部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字宇宙的滥觞
01历史选择了1953年
1953年3月3日晚10时38分,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生物学家巴里切利从洗好的扑克牌中随机抽取纸牌,用纸牌上的数字创造了一个5KB的数字宇宙。正是在这一年,热核武器、存储程序计算机和对生命密码DNA的阐释三项重大技术革新横空出世......
02当奥尔登只是农场
1776年11月底,独立战争的战火烧到普林斯顿。在这里,华盛顿带着增援部队成功击退英军,迫使英军从新泽西撤退至纽约。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短暂地露面之后,奥尔登农场一直保持着平静,直到数学家们到来,这里才开始上演另一段历史。
03建立高等研究院,点亮黑暗中的明灯
1930年5月20日,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被任命为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这个机构的注册证书上写着“于新泽西州纽瓦克或其周边建立一所高等研究院,以促进各领域知识的发展”。在弗莱克斯纳眼中,这里就是学者的天堂,他们像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
04冯·诺伊曼,灵魂人物的入驻
1931年,冯·诺伊曼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从到美国的第一天起,他就有一种轻车熟路的感觉。冯·诺伊曼认为自己应该试着变得更“美国”一些,于是,他开始自称约翰尼·冯·诺伊曼。
第二部分MANIAC,数字宇宙初探
05一台只属于高等研究院的计算机
应该在哪里建造新计算机呢?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甚至没有能插入焊枪的工作台。但那时的冯·诺伊曼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制造一台全自动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
06富尔德楼219室,神秘的MANIAC诞生地
除终身教职员工外,研究院的所有成员要么共享办公室,要么被迫搬到图书馆,在那里临时办公。有些人甚至睡在富尔德楼里。可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个房间无人占用:富尔德楼219室。大家一致认为,与哥德尔博士的办公室相连的房间,应该安排一个研究计算机的人使用。
07最普通的电子管,最关键的部件
关于选择销量极大的6J6电子管是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曾引发激烈的争论。研究院建造的计算机最终总共使用了3474根电子管,其中1979根为6J6。整个计算机可以被视作一个巨大的电子管试验架。
08V-40,MANIAC成功的物理实现
随着威廉姆斯存储管开始正常工作,计算机的最终形态也日渐明朗。MANIAC类似于装有涡轮增压器的V-40发动机,计算机本身采用铝质框架,仅重450多千克,这在当时已属于微处理器了。
第三部分让实现数字宇宙成为可能
09从无到有的数值天气预报
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某一天,冯·诺伊曼、约瑟夫·斯马戈林斯基和其他几个人站在普林斯顿电子计算机项目大楼外,冯·诺伊曼抬头看着局部多云的天空说:“你们觉得我们能预测到那个吗?”
10计算机巨人身旁的“编码皇后”
冯·诺伊曼的妻子克拉拉成为首批“程序员”中的一员:“我学会了如何将代数方程转换成数值形式,然后这些数值将被转换成一定顺序的机器语言,接着机器必须按顺序或循环进行计算,直到解决了问题的一部分,然后通过某种确定的方式,确定下一步该做什么。”
11核聚变武器的诞生
1952年11月1日7时14分59秒,第一颗氢弹“常春藤麦克”成功爆炸。颇具戏剧性的是,冯·诺伊曼作为高等研究院的一员,将大多数时间花在武器研究的工作上,而乌拉姆作为研制武器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一员,却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理论数学的研究上。
12操纵进化,巴里切利的基因宇宙
不管你等多久,数字永远不会变成有机体,但是它们可能会学着为自己编写代码。一旦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转换被启动,进化速度就会加快,当然不仅是由此产生的生物体的进化,还有遗传语言和翻译系统本身的进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巴里切利是当时唯一真正了解人工智能之路的人。
13制造会思考的机器,人工智能初探
图灵对计算机的未来的看法令人振奋:如果机器会因一个人有不同意见而判定他的话为错,那么这台机器就是有意识的,而超智能机器则是一种认为人类不会思考的机器。
第四部分开启人工智能时代
14社交网络,一台庞大的模拟计算机
对于现实世界的问题,尤其是模棱两可的问题,模拟计算不仅在计算答案方面,而且在提出问题和传达结果方面,表现得更加快速、准确和稳健。在万物数字化的时代,我们正在再次构建模拟计算机: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是规模空前的模拟计算机。
15数字生命,机器的自我繁殖
计算机的能力既来自其复制能力,又来自其计算能力。根据定义,图灵机能够精确地复制任何可读序列,也就是说,图灵机可以进行自复制。在研究院的计算机项目启动的同时,冯·诺伊曼设想出一个有关自我繁殖的公理论,进一步扩展了通用图灵机的能力。
16云计算,数字网络的转型
计算机可能是人类建造的效率最低的机器,因为计算机99.9%的部分并不包含任何指令。向虚拟机器和云计算的过渡标志着将原本被浪费的资源利用起来这一转变的开始。代码正在变成多细胞生物,而单个处理器和单个存储器之间的界限也逐渐变得模糊。
17未来属于机器还是人类
自莱布尼茨时代以来,我们一直在等待机器开始思考。我们赋予了数字计算机修改自身编码指令的能力,而现在,它们已开始练习修改人类自身的编码指令的能力。究竟是人类借助数字计算机对自己的遗传密码进行排序、存储和更好的复制,从而优化自身,还是数字计算机在主动优化人类的遗传密码以及人类的思维方式,以便人类能够更好地协助它们进行自复制?
尾声是终点,更是起点
结语只需C(A)
附录
主要人物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