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复旦大学中文系邵毅平教授在海内外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四十年,他在上海多所高中开设的“中国文学特别讲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本书从中精选十个专题,涵盖中国文学的各个时代、领域和文体,所涉作品大多来自中学语文教材。邵老师以有别于一般语文教育的视角,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重新解读文学经 典,带来十堂别开生面的文学阅读体验课。
作者简介
邵毅平
江苏无锡人,1957年生于上海。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中国古典文学、东亚古典学。
自1982年留校任教以来,执教复旦大学四十年。其间曾任日本创价大学、神户市外国语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韩国蔚山大学校、大邱晓星CATHOLIC大学校,法国雷恩第二大学、巴黎第三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等大学客席教授或访问学者,累计海外教学研究经历近十年。
著有《诗歌:智慧的水珠》《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东亚古典学论考》等二十种。译有《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宋词研究(南宋篇)》等多种。编有《东亚汉诗文交流唱酬研究》。为复旦版《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新著》作者之一。
目录
第一讲文学作品的空间解读——从《江南》出发一首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汉乐府民歌,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天下观”和“四方”意识,隐藏着解开中国文化、中华文明奥秘的密码。
第二讲把文本置于文脉中——《闲情赋》的浪漫愿望
陶渊明真是个多面手,既有闲情逸致,也会金刚怒目,还很浪漫多情。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种不好地,“草盛豆苗稀”。
第三讲古典文学的现代性——以《阳羡书生》为例
当一篇古典文学作品可以被现代人兴趣盎然地阅读时,可以被现代人喋喋不休地讨论时,可以被现代人无穷无尽地诠释时,它就是有生命的,它就是活色生香的,它就是属于当下的。
第四讲文学题材的历时演变——中国文学中风景的变迁
一同学奋然举手,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不过是春天的一次普通聚会而已,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 大事,李白干吗要从天地万物、光阴百代说起,说得那么隆重那么热闹呢?这也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
第五讲跨越文体追踪同一主题——《琵琶行》别解
只要士商之间的阶层差异依然存在,他们在“情场”上的角逐便不会止息,而文人们表现这一题材的兴趣便不会消失。
第六讲知人论世——“项脊生曰”删不得
正是在与这个充满衰落意味的补记的对照中,在归有光连续科举失利的遭遇的背景下,“项脊生曰”的这段豪迈议论,便成了对作者的一个莫大嘲讽,也成了作者人生失败的象征——这是自己“打脸”自己了。
第七讲文本细读——用日本史料解读《藤野先生》
有一点鲁迅是说对了,即藤野先生的关心他,并非因为特别喜爱他个人,而是因为对中国抱有敬意。在《谨忆周树人様》中,在给小林茂雄的信里,藤野先生也都提到了这一点。对于不声不响、成绩一般的周树人个人,毋宁说藤野先生的印象并不怎么深。
第八讲用平常心去阅读——鲁迅的“误判”
对于鲁迅的读法,一般存在着两种态度,一种是“拜倒”的态度,另一种是“打倒”的态度。不同于以上两种态度,我觉得用平常心去读是最好的。
第九讲写作之心——兔子的耳朵与三个孙中山
如果说存在着“写作之心”的话,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古人说的“修辞立其诚”。
第十讲细节的力量——文学大师如何遣词造句
文学经典看起来很宏大,其实它是由一系列精彩的细节构成的,有些细节甚至是决定性的,我们要有眼光去发现它,领会它。
后记我度过的美好时光
······
最后修改:2025 年 09 月 30 日
© 允许规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