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封面

内容简介

《与哀伤共处》 聚焦于一个被主流声音长期忽视的庞大群体——经历父母早逝的年轻子女。作者通过历时13个月的田野调查,深入访谈了44位在青少年期至成年初期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失亲者,收集了丰富、隐秘、深层的哀伤叙事。

本书超越了哀伤理论的传统视角,没有将丧亲经验视为纯粹个人的、内在的心理反应,而是将甚少被过往研究关注的社会情境整合融入分析框架,通过对“哀伤经验、追寻意义、身份改变”这三个关键主题的诠释,重构了年轻失亲者的真实叙述,全面还原了年轻子女在父母离世后,在哀伤与爱之间来回转换,不断体验“拆毁”与“建造”,与哀伤共处的过程。

作者简介

李昀鋆,一位为母亲离世而哀伤的女儿,也是一个在日常对话中喜欢猝不及防聊起深刻生命议题的人,同时还是家中可爱猫咪的照顾者(之一)。2020年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取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丧亲、哀伤以及长者照顾。目前仍在探索人生方向,但很确定自己希望未来能陪伴丧亲者、临终病人,以及那些正在生命苦难中挣扎的人。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序言哀伤会“过去”吗?
第一章年轻子女的哀伤经验:隐藏而永不止息
隐藏的哀伤:年轻子女哀伤经验的首要主题
永不止息的哀伤:年轻子女真实哀伤的核心主题
第二章年轻子女的追寻意义:转失序为有序的努力
失序的认知结构:年轻子女开始追寻意义的动力
重构秩序的努力:年轻子女追寻意义的核心主题
重构秩序的失败:年轻子女追寻意义的常见主题
重构秩序的转折点:顿悟时刻后的巨大转向
第三章年轻子女的身份改变:因父母丧失而翻转的人生
没有父/母的孩子:父母丧失带来的新身份
危险与转机:父母丧失对自我结构的影响
向死而生:经历父母死亡后被修订的生命意义
变动的人生走向:关系中的人生选择和优先序
第四章放不下的哀伤,剪不断的爱
年轻子女究竟如何与哀伤共处?
本研究的限制与未来研究的建议
实践意义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年轻子女的基本情况
附录二年轻子女的叙说:关于我们哀伤的28个真相
附录三针对年轻子女自助的实践建议
······

最后修改:2025 年 09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