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当代社会,决定一项购买行为的往往不是该物品本身,而更关乎其被呈现出来的方式。商品通过精致美好的外观、耳目一新的设计、与众不同的特质,具备了极为强烈的吸引力。这些经过品牌打造、广告营销等层层包装的商品,成了不涉及本质的“观念物”。只要“受欢迎”,产品本身的实际使用价值以及品质都将逐渐隐去,再也无关紧要。在此过程中,商家捕捉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又重新打造并掌控了这种欲望,让需求成为一种再“自然”不过的律令。
德国批判理论家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20时期70年代创造的“商品美学”(Warenästhetik)概念,成为切入晚期资本主义批判的有力工具。在本书中,他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出发,穿透商品世界万花筒般光彩陆离、变化万千的表象,跨越标准化大生产时代直抵高科技全球化的当下,深刻揭露晚期现代社会中商品交换的矛盾与虚幻性。
作者简介
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Wolfgang Fritz Haug,1936— ),当代德国重要的批判理论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曾任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著名批判理论刊物《观点》(Das Argument)与观点出版社(Argument Verlag)以及柏林批判理论研究所(InkriT)创始人,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当代德国哲学等研究,主要著作有《商品美学批判》《怎么读〈资本论〉?》《文化差异》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
董璐,博士,现任教于国际关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爱好者,翻译并出版了若干德语及英语著作,也出版了一些学术作品及短篇小说集。
目录
最后修改:2025 年 09 月 18 日
© 允许规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