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古至今,灿烂壮丽的星空一直寄托着人类的梦想,吸引着各地区各民族的目光。其中,中国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天文体系,保留了最为系统、完整的天象记录资料,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那么,中国传统天文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发挥了什么作用?古代中国曾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天文成就?这些成就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大量历史故事和60多个专题回顾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重大科学成就与贡献,同时通过历史档案、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物等载体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科学的星图、精致的仪器、精确的历法以及深邃的天文学思想,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探索未知事物的执着。
读者可以通过天文这个窗口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作者简介
李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后、法国巴黎天文台客座教授、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英文期刊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和中文期刊《中国科技史杂志》编委、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已出版《大统历法研究》《灿烂星河:中国古代星图》《明朝科技》《铜与古代科技》等学术著作,以及《天体运行论(少儿彩绘版)》《天文观象:日月星辰》《天上疆域:星图中的故事》《星座物语:走进诗意的星空》等科普著作。出版译著《4000年中国天文史》,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部分作品荣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图书”“北京科协优秀科普图书”和“安徽省优秀科普作品”等奖项。
目录
前言序篇 宅兹中国,何以中国001
天下:中国与“天下之中”001
天命:尧给舜的一句话007
天意:天文星占的互动014
第1章 宇宙洪荒:从神话到科学021
盘古开天与女娲补天021
夸父追日与后羿射日029
日神羲和与月神嫦娥039
先祖重黎的绝地天通047
阏伯实沈人生不相见052
第2章 星斗回转:天文学的萌芽059
尧都的史前天文台059
从物候到天文历法065
甲骨上的天象记录070
武王伐纣与年代学076
时制纪年岁岁年年081
第3章 天行有常:春秋战国之争鸣087
二十八宿系统的确立087
齐甘德与魏石申094
诸子百家的宇宙101
务时寄政的月令108
天文地理之分野117
第4章 明时正度:秦汉天文体系初成123
帛书上的彗星全图123
太初改历开创先河130
司马迁与《天官书》136
窥天地奥妙的张衡141
计时奇器铜壶漏刻146
第5章 日月盈昃:魏晋南北朝大发现155
陈卓与传统星官155
张子信三大发现165
虞喜创新立岁差171
元嘉历士何承天176
祖冲之与《大明历》181
第6章 经天纬地:隋唐天文的完善187
刘焯不懈造皇极187
一行的大地测量191
千年敦煌古星图196
群星荟萃步天歌202
唐代历法的东渡208
第7章 灵台仪象:两宋天文的高峰213
1054年的天关客星213
苏颂与水运仪象台218
宋辽金的历法较量226
石刻星图独具匠心234
辽与西夏的天文学240
第8章 胡天汉月:丝路与天文交流251
忽必烈的科学宫251
元代两大司天台258
矗立的四丈高表265
郭守敬四海测验273
历法巅峰《授时历》279
第9章 撞击交融:明代历法的双轨285
太祖的星占之术285
《大统历》与《回回历法》292
明末历法之复兴297
艰难的崇祯改历302
朝鲜来的朝天者308
第10章 西学东渐:中西天文之融合317
耶稣会的通天之学317
康熙历狱之灾与祸324
洋监正与古观象台330
洋务运动睁眼看世界336
古台的历劫与重生345
第11章 无问西东:寻道问天以自强353
新旧交替中央观象台353
近代天文学的建制化361
紫金山的现代化开端368
转移大后方的凤凰山376
战火中的日全食观测383
第12章 与天久长:从北京时间到中国天眼393
北京时间为您报时393
巡天遥看万千星河401
中国天眼仰望苍穹409
嫦娥玉兔登月征途416
火星你好,我是祝融424
名词术语解释431
参考文献437
后 记443
······
最后修改:2025 年 09 月 02 日
© 允许规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