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自然:从野性到人性,一位博物学家的沉思录》封面

内容简介

人为何会心向原野?

★从演化生物学阐释野性与人性的交织关系,从社会生物学探讨基因与文化的协同发展,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伦理重申人类存在的根基。

★3大主题,12篇文章,凝聚威尔逊数十年科学研究的精华,从中窥探威尔逊思想的大成。

★演化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苗德岁作序推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荣休教授白书农倾情荐读。

野性 X 人性

基因 X 文化

科学 X 人文

本书是关于威尔逊数十年科学研究主题的自选集,其核心主题是:野性的自然与人性是紧密交织的。从对蛇、鲨鱼和蚂蚁的研究,到探讨社会生物学的基础,再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持续存在的至关重要性,无不包含在内,是对威尔逊终其一生研究的丰富主题所做的脉络梳理和综述。加上艺术家劳拉·索斯沃思为这本书绘制的富有想象力的插图,这将是一本值得所有热爱人与自然的读者们品读的书。

作者简介

【作者】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1929—2021)

美国科学院院士, 社会生物学和“生物多样性”之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被誉为“达尔文之后博物学家的绝响”。《时代》 杂志将他评选为“影响全美的25人之一”“ 世纪人物”。

威尔逊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的数次革命:与麦克阿瑟共同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奠定现代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创建“社会生物学”这一全新学科,引发美国学界与民众的大讨论;倡导“生物多样性”概念,使其成为影响全球的重要理念。他曾获得100多项国际大奖,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泰勒环境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克拉福德奖、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等。

威尔逊非常擅长著述,是文采斐然的科学家。先后以《论人性》和《蚂蚁》两度获得普利策奖。此外,代表作还有《缤纷的生命》《生命的未来》《知识大融通》《创世记》《社会生物学》等。

【译者】

童可依,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人文社科图书编辑,译有《什么是教育》、《以文学为业》(合译)。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动物天性,人类天性
第1章巨蛇
第2章鲨鱼颂
第3章与蚁为伴
第4章蚂蚁与协作
自然的模式
第5章利他主义与攻击性
第6章远观人性
第7章作为生物学产物的文化
第8章极乐鸟:猎人与诗人
自然的丰裕
第9章运转世界的小东西
第10章系统生物学的跃升
第11章亲生命性与环境伦理
第12章人类会自毁未来吗?
参考文献
······

最后修改:2025 年 05 月 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