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通识》封面

内容简介

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地位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先行者,他游说诸侯,却一生未能施展政治才能,退而著书后,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孟子》,树立了生不逢时的“不得已”而“好辩”的斗士形象。《孟子》作为“四书”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民本、仁政、良知等思想震古烁今。

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以通识视野著成《〈孟子〉通识》,聚焦于孟子的生平与抱负、《孟子》的版本流传和“性善”“良知”“仁义礼智”“仁政”“民本”“浩然之气”“道统”等思想精要,回答了孟子对孔子有何继承、孟子文化精神的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孟子如何进行经典的批判与重构、孟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孟子对东亚文明有何影响等基本问题,深化了孟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作者简介

徐兴无,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有《孟子》《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刘向评传》《经纬成文——汉代经学的思想与制度》《早期经典的形成与文化自觉》《书话文脉》等。

目录

今天我们为何读《孟子》
一、困吝存志——流亡者的经典
1《孟子章句》和汉代的经学
2写本时代的《孟子》
3刊本时代的《孟子》
二、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人生与抱负
1母教和孟子的人生
2孟子对孔子的继承
3孟子的抱负
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化精神的创新
1良知:人性的深处
2仁义礼智:道德体系
3万物皆备于我:人与宇宙
四、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孟子的经典课
1尚友古人:经典的价值
2辞与意:经典的释读
3取义:经典的批判与重构
五、仁政——人是政治的目的
1王何必言利:政治的根本
2民为贵:政治的主体
3恒产与恒心:制民之产
4民事不可缓:小国的立国之道
5善战者服上刑:反对战争
六、君子志于道——孟子与儒家的道统
1然而无有乎尔:孟子的使命
2君子欲其自得之:道的实践
3予岂好辩哉:道的争论
4孔孟之道:《孟子》与唐宋新儒学
5大而化之:新儒学与东亚文明
后记
······

最后修改:2025 年 09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