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農業地理》封麵

內容簡介

韓茂莉,女,1955年4月出生於北京市,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方麵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歷史農業地理與環境變遷。主持並完成1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先後出版《中國歷史農業地理》(上中下)、《宋代農業地理》《遼金農業地理》《草原與田園——遼金時期西遼河流域農牧業與環境》《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十裏八村——近代山西鄉村社會地理》《大地中國》等學術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文史》《中國史研究》《考古學報》《考古》《近代史研究》《地理學報》《地理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2015年,《中國歷史農業地理》獲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8年《中國歷史地理》獲國家級精品課。2018年被北京市教委評為北京市師德模範。2019年...

(展開全部)

作者簡介

韓茂莉,女,1955年4月出生於北京市,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方麵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歷史農業地理與環境變遷。主持並完成1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先後出版《中國歷史農業地理》(上中下)、《宋代農業地理》《遼金農業地理》《草原與田園——遼金時期西遼河流域農牧業與環境》《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十裏八村——近代山西鄉村社會地理》《大地中國》等學術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文史》《中國史研究》《考古學報》《考古》《近代史研究》《地理學報》《地理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2015年,《中國歷史農業地理》獲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8年《中國歷史地理》獲國家級精品課。2018年被北京市教委評為北京市師德模範。2019年《中國歷史地理》入選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21年《中國歷史地理》被教育部評為第一批國家一流課程。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國之疆土與民之本業——宋代國土與農業資源稟賦
第一節 宋代農業生產環境的地域差異
第二節 宋代人口、土地與農業生產的關係
第三章 民生與國運——宋代農業地理的基本格局
第一節 承上啟下的宋代農業技術
第二節 平原與山區、腹裏與邊郡農業發展的不同步性
第四章重建與發展——宋代黃河中下遊地區的農業生產與土地利用
第一節 河南農業生產與區域差異
第二節 河北大量非農業用地的出現與沿邊塘泊的開發利用
第三節 河東汾河穀地與四周山區農業生產發展進程的差異
第四節 陝西關中農業生產與沿邊土地開墾
第五節 北宋時期黃河中下遊地區糧食調撥與農業生產發展水平
第五章 國之根本,東南望郡——宋代東南地區的農業生產與土地利用特征
第一節 淮南農業生產的興衰
第二節 兩浙平原地帶農業生產的高度發展與精耕細作
第三節 福建平原地帶的人口壓力與耕作技藝的提高
第四節 江東平原地帶圩田的發展
第五節 江西平原地帶的開發與糧食外運
第六節 宋代東南丘陵山區的開發與農業生產引發的環境問題
第六章 湖區與山區——宋代荊湖地區的農業生產與土地利用
第一節 荊湖南、北兩路的人口與地區開發
第二節 荊湖南、北兩路農業生產發展的差異
第七章 巴山蜀水,天府之國——宋代西南地區的農業生產與土地利用特征
第一節 華夷雜居的人口分布特征
第二節 宋代西南地區的農業生產方式與地域差異
第八章 地曠人稀,田稼鹵莽——宋代嶺南地區的農業生產與土地利用特征
第一節 人口構成及其地理分布
第二節 宋代嶺南地區農業生產的地域特征
第九章 物種與土地——宋代糧食作物的分布與輪作方式的變化
第一節 宋代黃河中下遊地區的糧食作物
第二節 宋代東南地區的糧食作物
第三節 宋代荊湖與西南地區的糧食作物及其地理分布
第四節 宋代嶺南地區的糧食作物與種植製度
第十章 桑麻茶果——宋代主要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
第一節 宋代蠶桑業的地理分布
第二節 宋代麻類作物的地理分布
第三節 宋代棉的種類與地理分布
第四節 宋代油料作物的種類與地理分布
第五節 宋代植茶業
第六節 宋代主要果樹品種及其地理分布
參考文獻
······

最後修改:2025 年 08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