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伦理:传统形态与当代新诠》封面

内容简介

本书上篇讨论道家道德哲学。“德”与“道”是道家最重要的哲学概念。老子大量谈到道德,并追问道德的根基。“道”作为根基具有超验性、形式性、包容性、非强制性、普适性、实践性等特征。道教继承并转化了道家道德哲学,有着强烈的济世情怀,劝导“头上三尺有神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承担了社会教化的功能。中篇以道教劝善书为例探讨传统社会的道教伦理。下篇从生态角度对道教伦理进行新的诠释。道教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是“道物无际观”。道家道教“无为而治”、“损有余补不足”、“承负”、“周穷救急”、“贵柔守雌”、“天地财富观”、“返璞归真”、立足于责任和义务的弱人类中心论等诸多有关人与自然的思考能够为构建生态文明提供思想资源。

作者简介

陈霞,196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岗位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主任,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执委,2022—2023年博古睿学者。著有《道教劝善书研究》《道家哲学引论》《道教身体观——一种生态学的视角》,编有《道教生态思想研究》《王明集》《宗教学原理》《道教术语汉英双解词典》等,参与《马丁·路德的神学》《道教与生态——宇宙景观的内在之道》《人类的宗教》《中国传统哲学纲要》《中国哲学典籍大全提要》《抉择——二十一世纪看〈易经〉》等著作的英汉互译工作,发表中英文论文、译文一百余篇。

目录

前言1
上篇
从道家之“德”到道教之“教”
第一章“惟道是从”之“德”9
第一节道家道德哲学的根基及其特征11
一关于道德根基的讨论11
二“道”作为道德的根基及其特点17
三“惟道是从”的形而上学性23
第二节道家之道的信仰特色24
一“道”作为终极的信仰对象26
二信仰对生命的安顿28
三信道的特色31
第二章“一,道也,设诫”:转向道教的教化45
第一节《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的诠释开启道教成仙论域46
一分章断句、歧解字词46
二突破文本限制,引向宗教性诠释50
三通经致用,反映历史53
第二节《老子想尔注》的诠释将哲学文本改造成宗教经典60
一“托遘想尔,以训初回”—化哲理之书为布道之书61
二改动经文字词与曲解经文文意64
第三节中国宗教史上的首次跨越—道教的创立72
一五斗米道初创73
二五斗米道宗教要素分析74
第四节成为道德宗教82
一仙道与人道的统一82
二仙道以道德为基础85
中篇
劝善书:道教伦理的传统形态
第三章道教劝善书的特点及思想渊源95
第一节道教劝善书的研究、特点及主要内容97
一道教劝善书研究简述97
二道教劝善书的特点101
三道教善书中的神学禁忌及宗教戒律114
四道教善书倡导的社会人伦规范117
第二节道教劝善书的思想渊源120
一汉魏两晋时期的道教劝善思想121
二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道教劝善思想132
第四章道教劝善书的形成139
第一节说理性善书《太上感应篇》的出现142
一《太上感应篇》的成书年代及作者142
二《太上感应篇》与《抱朴子内篇》比较145
三《太上感应篇》的伦理规范及其意义148
第二节惩恶性善书《玉历钞传》151
一《玉历钞传》考辨152
二《玉历钞传》的主要内容154
三《玉历钞传》的影响156
第三节操作性善书《太微仙君功过格》158
一净明道与《太微仙君功过格》159
二《太微仙君功过格》的主要内容及其对道教劝善理论的发展161
第四节说理性与纪事性结合的善书《文昌帝君阴骘文》163
一文昌帝君与《阴骘文》163
二《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劝善思想及特点165
第五章道教劝善书的盛行169
第一节《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略析171
一关公信仰与关帝劝善171
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的劝善思想173
三“三圣经”的盛行175
第二节明清纪事性道教劝善书及其伦理特色181
一《除欲究本》和《指淫断色篇》的出现181
二《指淫断色篇》的主要内容183
三《除欲究本》的写作特点及其世俗化的神仙理论184
第三节明清道教功过格的发展188
一《文昌帝君功过格》的内容和操作188
二《石音夫功过格》的内容及其修道方法192
三《十戒功过格》的内容及特点196
第六章道教劝善书的伦理特色及其影响202
第一节道教劝善书的伦理特色203
一神圣性与世俗性的结合203
二由他律以自律206
三功利性的自我量化211
四大众性的寓教于乐214
五道德万能论的偏颇216
第二节道教劝善书的社会影响219
一道教劝善书与“圣谕”219
二道教劝善书与道情和宝卷227
三道教劝善书与儒、佛善书的融合230
四民间扶乩善书的道教色彩242
五道教劝善书与明清小说247
六道教劝善书与民俗252
下篇
生态文明建设:道教伦理的当代新诠
第七章古代的思想、当代的问题261
第一节道教伦理能否回应生态问题264
一对道家生态伦理的阐发264
二道家作为他者启发生态伦理270
三质疑道家思想能够解决危机272
第二节道教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和基本原则273
一道物无际观273
二道教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275
第八章道教社会生态观278
第一节无为而治与生态政治279
一“无为而治”与基层治理281
二致太平的理想政治与环境保护283
第二节“损有余补不足”的社会平等观287
一“承负”与代际公平288
二“周穷救急”与代内公平289
第三节道教与生态女性主义293
一生态女性主义简述293
二“贵柔守雌”—道教女性原则298
三“墉城女仙”—道教女性地位301
第九章道教自然生态观310
第一节强调责任和义务的弱人类中心主义310
一道教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回应311
二从“天地无人则不立,人无天地则不生”看道教天人
互依关系316
第二节道教对环境的保护321
一“富之为言者,乃毕备足也”—道教的天地财富观
与生物多样性322
二“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道教戒律对环境的保护324
三“勿登山而网鸟禽,勿临水而毒鱼虾”
——道教劝善书的动物保护思想327
第三节“少私寡欲”“返璞归真”—道教对物性的超越331
一物欲对人性的遮蔽331
二提倡“返璞归真”的简单生活333
结语338
参考文献341
······

最后修改:2025 年 08 月 0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