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历史开始倒退,首先受害的就是女人。
·做第一个打破死水的人,直到更多人敢于发出声音。
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巴基斯坦传奇女性马拉拉自传
现实版《使女的故事》, 写给每个遭遇不公的女孩,每个被迫沉默的女孩。
一同呐喊,我们就能被世界听见。
---------------------
起初他们只是宣扬抵制“不合教法”的不良行为——酗酒、男子不蓄须、女人出门不蒙面。他们鼓吹女性不该受教育,关闭所有女子学校,规定女性没有男性陪同不可出门。然后他们开始抵制“西式的娱乐活动”——音像店相继关门;孩子们在家玩桌游,会被破门而入捣毁棋盘。最后他们开始杀人。炸毁学校,连同里面的学生;绑架反对派的领袖,把断头的尸体丢进墓地;杀掉警察,接管他们所在的村庄。
当黑白相间的大旗在浓烟中飘扬在巴基斯坦每个城市上空,我们过去的生活一去不返。
他们先是夺走我们的音乐,然后是我们的佛像,最后是我们的历史。
当越来越多人保持沉默,他们把枪口对准了我,一个大声争取受教育权的十五岁小女孩。
子弹穿过我的大脑,损伤了我的神经。可是,神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那些爱我的人,让我浴火重生,像个战士一样活下去,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他们可以夺走我们的笔和书本,却不能让我们的头脑停止思考。
因为我们普什图族是骄傲的民族,我们宁肯死去,也绝不屈服。
作者简介
马拉拉的名字来自取自迈万德的马拉莱,阿富汗伟大的抗击英国侵略的女英雄,是普什图人的圣女贞德。
马拉拉,尤素福扎伊,1997年生于巴基斯坦,11岁时以“古尔·玛凯”为笔名在BBC乌尔都语频道撰写博客,讲述她及家人、朋友在塔利班组织控制下的地区学习、生活的情况。她成为当地争取女童受教育权运动的一面旗帜,多次受到塔利班的死亡威胁,但她依然坚持发声。
2012年,15岁的马拉拉在乘校车回家时遭到塔利班武装分子枪击,头部中弹,生命垂危。她被送往英国,经过治疗奇迹般地生还。
2013年7月12日,马拉拉16岁生日那天,她在遭枪击后首次公开露面,在联合国发表演讲,她说“极端主义者害怕书与笔。他们害怕教育的力量。他们害怕女性。他们害怕女性声音的力量。”这一天被联合国定为“马拉拉日”。
2014年10月10日,年仅17岁的马拉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以表彰她在维护妇女和儿童的教育权利上做出的卓越贡献。
马拉拉获得巴基斯坦首个国家青年和平奖,被图图大主教提名国际儿童和平奖,《时代》杂志数次评选她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如今,马拉拉仍在通过马拉拉基金会倡导教育普及,致力于推动女孩平等接受教育。她的故事激励了全球无数为改变现状而奋斗的人。
目录
2015年6月,英格兰,伯明翰序幕那一天,我的世界不复从前
第一部塔利班到来之前
1 女儿诞生
2 我的父亲“猎鹰”
3 成长在校园
4 我们的村庄
5 我为什么不戴耳环,普什图人为什么从不道谢
6 垃圾山的孩子们
7 想让学校关张的穆夫提
8 强震之秋
第二部死亡之谷
9 电台毛拉
10 太妃糖、网球和斯瓦特的佛像
11 聪明的班级
12 血色广场
13 古尔·玛凯的日记
14 异样的和平
15 离开河谷
第三部三个女孩,三颗子弹
16 悲伤之谷
17 为长高祈祷
18 女人与海
19 秘密的塔利班化
20 谁是马拉拉?
第四部生死之间
21 “真主啊,我把她托付给你”
22 通向未知的旅程
第五部第二次生命
23 “伯明翰,头部中枪的女孩收”
24 “他们夺走了她的笑容”
后记一个孩子,一位老师,一本书,一支笔……
特殊用语表
巴基斯坦及斯瓦特大事年表
致谢
关于马拉拉基金会
马拉拉与本书编辑朱迪·克莱恩的对谈
供大家探讨的问题与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