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三论:政治·地域·族群》封面

内容简介

李治安教授是元史名家,素以元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研究著称。近年其学术视野又扩展到更长时段的中古史探讨,力图将微观考据和宏观纵论相结合,尝试改变琐碎支离之偏失。本书收录了作者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的史学论文 11 篇。以贯通式大视野,重在厘清政治支配、南北地域、民族融汇三组论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各时期的表现,着力把握政治支配与地域差异、族群关系的错综交织或相互影响,抉发一家之言。作者秉持文本实证与理论思维并重,扬弃概念名词推演,通过多维度的融通探研,以新方法、新问题、新视角全面推进了中古史的再认知。

作者简介

李治安,男,1949年生。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国家级教学名师。曾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学院院长、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长期从事以元史为主的中古史研究。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代表作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元代行省制度》《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元史暨中古史论稿》《元史暨中古史新论》。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

目录

融通古史?探索未知——代序
政治支配论
秦汉以降编民耕战政策模式初探
一、秦至西汉编民耕战模式的确立与鼎盛
二、北朝至隋唐编民耕战模式的复兴
三、明代编民耕战模式的最后“辉煌”
四、编民耕战模式的历史地位及局限
中近古“士农工商”较自由发展政策模式
一、齐四民“通货积财”雏形及其与秦“军功爵”编民耕战的博弈
二、两汉“士农工商”较自由发展政策模式的起落浮沉
三、晚唐至两宋“两税法”“不抑兼并”与“士农工商”模式的定型
四、“士农工商”较自由发展政策模式的历史地位
试论元明户役当差与吏民依附奴化的回潮
一、元代诸色户计当差的起源、定制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实施
二、明代“配户当差”及“纳粮也是当差”
三、当差服役秩序与吏民依附奴化的回潮
南北地域论
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
一、第一个南北朝与隋唐的“南朝化”
二、关于第二个南北朝存在与否的考察
三、“唐宋变革说”与第二个南北朝的发展线索
四、明前期承袭元制颇多与南、北两线索的整合
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与整合发展
一、元朝的北制本位与北制因素的诸表现
二、元统一后北制向江南的推广与南、北制因素的博弈整合
三、明前期承袭北制颇多与南、北制因素的两次整合
四、结语
中古以来南北差异的整合发展与江南的角色功用
一、傅斯年“夷夏东西说”的贡献
二、东汉以后南北地域差异的博弈整合
三、5至16世纪江南在南北地域整合发展中的能动角色
四、余论
元至明前期的江南政策与社会发展
一、元朝统治政策与江南社会状况
二、朱元璋父子的个性政策与江南社会蜕变
三、“唐宋变革”视域下元、明江南政策的比较
大运河的漕粮北输与中近古南北社会发展
一、大运河保障漕粮北输和维护南北政治统一
二、大运河与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互动
三、大运河的时代局限与元明以降历史地位嬗变
四、结语
民族融汇论
民族融汇与中国历史发展第二条基本线索
一、农耕、游牧南北并存格局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融汇进程
二、后期的汉族、蒙古族、满族轮流为主和元“内蒙外汉”、清“内汉外满”
三、驳“崖山之后无中国”
四、重视民族融汇第二条基本线索
秦汉以降“大一统”秩序的华夷交融演进
一、“中国”“华夷”释义与秦汉郡县制“中国一统”
二、元代“混一华夷”的初次实现
三、明清“华夷一统”的曲折与发展成熟
四、余论
元明清“华夷一统”到“中华一统”的话语转换
一、元明“华夷一统”为主及明兼用“中华一统”
二、清前期改称“中外一统”
三、清中期以降逐渐转换为“中华一统”
征引史籍文献与参考论著
一、史籍文献
二、参考论著
后记
······

最后修改:2025 年 09 月 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