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王朝国家之路》封面

内容简介

历史研究不仅应重视时间性因素,还应考虑空间性因素。在西方话语体系影响下,关于国家形态的研究,往往从具有浓厚西欧历史烙印的民族国家出发。但在古代世界尤其是古代中国,拥有广阔疆域、多种族群、多元文化的“王朝国家”,在历史上发挥着更为长期而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王朝国家,是国家形态与王朝体系的结合体,相当于民族国家与区域国家秩序,乃至全球国际秩序的结合体。王朝国家一方面具有整体性的发展优势,但另一方面长期存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乃至冲突与对立,边疆地区成为威胁王朝稳定的主要“历史爆点”。在西欧民族国家“轻装上阵”,开展整体社会动员的同时,同一时期的明朝仍然延续了王朝国家形态,一方面继续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但另一方面却难以形成整体变革,甚至将主要精力投入边疆治理,政权仍然灭亡于来自边疆的威胁。民族国家与王朝国家的不同道路,构成了近代时期中西分途的历史根源。

作者简介

赵现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古代通史研究室主任,2020—2021年挂任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入选201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兼任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新汉学计划学术顾问、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长期从事长城史、明史与中国边疆史的研究,著有《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明长城时代的开启》《十字路口的长城》《十字路口的明朝》。《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一书获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合著、合编有《中国通史大师课》等,发表论文90余篇。

目录

导言从王朝国家发现中国历史
一近代西欧的民族国家之路
二“王朝国家”概念的提出
三古代世界的王朝国家之路
四中国古代的“天下秩序”与“王朝国家”
五中国古代的“差序疆域”与“边疆爆点”
六近代史的起点与明代中国的历史分途
七明代族群、边疆观念研究综述
第一章洪武初年的“内敛型王朝国家”取向
第一节蒙元“内北国而外中国”的族群立场
第二节元末明初“复宋”明流与洪武初年“汉人主体国家”的重建
第三节洪武初年明朝与北元南北分治的政治立场
第四节洪武初年划汉人疆域以自守的战略态势
第五节洪武初年明朝对西北边疆的隔膜
第六节洪武初年建立“内敛型王朝国家”的深层根源
小结
第二章洪武时期王朝国家的“差序疆域”
第一节洪武前期北疆两翼“复合边疆”的形成
第二节洪武前期漠南“缓冲边疆”的形成
第三节洪武中后期东北卫所、羁縻卫所“复合边疆”的形成
第四节洪武中后期漠南草原卫所、羁縻卫所“复合边疆”的形成
第五节洪武时期南方卫所、土司“复合边疆”的形成
小结
第三章洪武时期“中华亚洲秩序”的重建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中华亚洲秩序”
第二节洪武时期西域地区宗藩秩序的确立
第三节洪武时期“不伐海外”的对外立场
第四节洪武时期朝鲜半岛宗藩秩序的恢复
第五节洪武时期明朝与东南亚国家宗藩关系的恢复
小结
第四章永乐时期王朝国家的盛世危机
第一节漠南草原的农牧社会与族群融合
第二节洪武后期朱棣在漠南草原的核心角色
第三节朱棣“华夷一家”思想与“中华亚洲秩序”的辉煌时代
第四节永乐初年收复交阯及其军事代价
第五节永乐时期蒙古高原的“五征三犁”与漠南防线的内徙
第六节永乐时期明朝在青藏高原与西域地区的松散统治
第七节郑和下西洋与传统航海时代的最后辉煌
小结
第五章仁宣时期“内政本位”取向与“收缩型王朝国家”
第一节中国古代边疆决策中的“内政本位”传统
第二节仁宗边疆收缩立场与北部边疆的防御观念
第三节宣德时期开平卫内徙的多重因素
第四节开平卫内徙后的阴山坦途与蒙古南下
第五节宣德时期“内政本位”观念下的放弃交阯
小结
第六章正统时期王朝国家的南征北战与军事灾难
第一节正统时期宦官崛起与“华夷无间”族群观念
第二节正统朝廷边疆政策的转变与“麓川之役”的发动
第三节“麓川之役”的政治争议与战役得失
第四节正统时期明朝对瓦剌的绥靖政策
第五节瓦剌蚕食明朝外围边疆的行动
第六节“土木之变”军事灾难的发生
小结
第七章明中期的河套危机与“搜套”行动
第一节“河套”释义及其“过渡阶梯”地位
第二节宣德以来蒙古进入河套与天顺年间的“搜套”行动
第三节成化初年毛里孩驻牧河套与明朝再次“搜套”
第四节成化二年杨信搜剿毛里孩、阿罗出无功
第五节成化六年朱永搜剿阿罗出的阶段性胜利
第六节成化八年明军驱逐癿加思兰、孛罗忽、满都鲁与“搜套”成功
小结
第八章明中期西北财政危机与移民河套的空想
第一节成化时期移民河套、固定控制的方案
第二节西北地区的脆弱生态环境与匮乏的财政状况
第三节“搜套”行动引发的西北动荡与户部的反对立场
第四节河套生态环境的变迁与成化时期移民河套的不可行
第五节明初空置河套的地缘政治根源
第六节明前期河套周边薄弱的防御体系
小结
第九章“内政本位”观念与榆林长城的修筑
第一节延绥镇巡抚的政治职责及余子俊与户部的渊源
第二节成化时期西北巡抚反“搜套”立场与长城方案的提出
第三节成化前期兵部的人事更迭与白圭的强势“搜套”
第四节榆林长城防御体系的建立
第五节榆林长城的示范意义与“明长城时代”历史潮流
小结
第十章明中后期王朝国家的四面楚歌与隆庆改革
第一节明中后期王朝国家失去河套
第二节明中后期蒙古的全面压制与多次求贡
第三节明中后期越过长城的汉人与“板升”群体
第四节“隆庆开关”与“俺答封贡”的历史变局
第五节明中后期边疆困局的延续
小结
第十一章晚明王朝国家的地缘危机与最终灭亡
第一节全球化潮流中“中华亚洲秩序”的动摇
第二节长城的被动特征与“反噬效应”
第三节“看边”建州女真的军事叛乱
第四节明末陕北社会的“军事化”特征与军民叛乱
第五节“新农战史”的提出——以张献忠研究为例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

最后修改:2024 年 01 月 27 日